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近半年超十城放宽落户限制以人为本如何破题?

时间:01-29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82

近半年超十城放宽落户限制以人为本如何破题?

本报记者 庄灵辉 王金龙 北京报道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仍在加速推进。2024年开年,成都、无锡等城市陆续取消或降低当地落户门槛,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。将时间拉长至近半年,已有郑州、西安、青岛、沈阳、天津、武汉、东莞等超十城放宽落户限制,其中不乏超大特大城市,部分城市还提出租房即可落户,且未对租期进行限制。目前,除少数超大城市外,我国多数城市落户政策已有所松动,但在如何吸引人口及后续公共服务投入等方面仍有一定难题待解。2023年年底,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,要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和重大意义,牢牢把握以人为本重要原则,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,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,加强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住房等领域投入,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。城市吸引人口动力何在?引进人口后如何保障新市民各项权益?如何让新市民“留得住”“过得好”?如何在城市规划、建设、治理等多环节体现以人为本原则?针对这些问题,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,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长、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牛凤瑞,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李恩平等专家,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破题思路。 城市发展根本动力《中国经营报》:近半年多城放宽落户限制,这些城市推进户籍改革的动力有哪些?相应动力是否可持续?户籍人口能够对城市发展起到哪些作用?牛凤瑞:城市的本质就是人口大规模高度聚集,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人口的高度聚集。通过人口聚集及深度社会分工,城市才得以形成,且能拥有更高的要素配置效率。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,没有人口城市产业发展缺乏动力,消费市场也会受影响。随着区域之间横向竞争加剧,人口日益成为影响城市竞争力和知名度等方面的重要指标,各地也愈发认识到人口及社会分工对城市发展的动力作用。我国户籍制度有其历史背景。初时本是为了通过户籍制度确保农村人口稳定,确保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,为城市化、工业化提供基本的食物供给条件。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供不应求关系根本改变后,解除城乡户籍壁垒的条件已基本具备。之所以迟迟未能破除,主要是因为户籍制度本身的路径依赖,因户籍政策为城市发展和管理提供了较大便利,此前作为政策的利益获得者,城市方面对户籍制度改革并不迫切,也存在动力不足原因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,意味着地方政府要增加公共财政支出,保障新市民同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与各项配套资源等,为新市民提供同等的失业、养老等方面的保障。吸引人口后,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确实有不小的阻力要突破,但相较新市民为城市发展带来的效益,这些支出是有限的,各城市追求人口规模是理性且有好处的,预计近几年这一趋势仍将持续。陈耀:城市发展离不开人口。一座城市人口少或者人口净流出,意味着这座城市产业支撑弱、就业岗位少,城市整体发展缺乏动力,居民就会用脚投票离开这座城市,从而进一步影响城市长期发展。城市就是人口的集聚区。从经济学方面考虑,城市规模越大,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益越明显,越能够促进产业集聚和多元发展。所谓规模经济,即若城市人口密度高,消费支出就越大,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发展,也能促进土地等资源集约利用;范围经济则是指人口多,人们的需求多样化,城市的经济形态也将多元发展,促进城市经济拓展更广领域。究竟多大密度才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合理界限,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答案。国际上不少特大型城市规模目前还在持续增长,与之相比,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还有很大空间,在这一过程中,人口规模始终是城市发展的引擎。李恩平:当前经济形势下,各地放宽落户限制一方面是为了能更好地跨区域吸引人才,以提升人才竞争力;另一方面则是为盘活本地消费市场,尤其是住房市场。 体现以人为本《中国经营报》: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的以人为本原则?城市规划、建设、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等环节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原则?李恩平:不少城市以户籍政策引导人口布局,实行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域差别化落户政策,这一简单的管理模式实际上并未完全体现以人为本原则。除户籍引导外,各地应在产业选择、保障性住房配置、职住平衡等方面做文章。陈耀:通过户籍制度改革,新市民或未落户常住人口能够均等享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,这是户籍政策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方面。但户籍制度只是关乎人们福祉的一方面因素,以人为本的内涵是如何让居民能够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。过去的城镇化模式较少考虑人们宜居和职住平衡等诉求,因此现在的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产业与居住区布局,回归人们安居乐业的基本诉求。此前我国城市发展实际上出现了两极问题。早期城市化是就业模式的城市化,主要侧重大片工业开发区、工业园区开发等,并未考虑好人们的居住问题;本世纪以来,在人们居住消费需求及土地财政等动力下,不少城市开展新城开发,但新城居住区与老城产业区规划脱节,导致人们职住失衡,也会对公共交通及其他方面造成压力。因此当前城市化的以人为本要重点突出职住平衡,推动产业区和居住区融合发展,同时以不同产业类型为标准科学合理确定城市的产业组团,避免因各类型产业混杂产生的污染及其他问题。遵循以人为本原则,城市规划、建设、治理等环节都需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多元需求,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让人们参与到这些环节中。如一座城市规划建设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,若对周边居民产生影响,应该让这些居民都参与进来,充分征求周边居民意见,让他们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和投票。牛凤瑞:以人为本的提法还是有些宽泛,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较难准确落实。我始终认为城镇化应该以人们的根本利益为中心,兼顾更为全局、长远、多元的利益诉求。 城乡协同发展《中国经营报》:如何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协同发展?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还存在哪些难点?牛凤瑞:我始终认为要富裕农民,必须减少农民,如果真想让农民致富,就不能阻止减少农民这个过程。农民首先是一个职业概念,有土地权益且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才能称之为农民。让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进入城市享受市民待遇和各项保障,留下来的能够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,才有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的根本致富,这是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要害所在。以往不少城市对待农业转移人口往往较为矛盾,在需要农民的时候让他们来城市打工,不需要时又要把他们挤回农村,这种歧视性政策是我国城乡协同发展的一大阻力。怎样对待已经进城的、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市民化问题,是当前户籍改革的核心。当前农民脱离土地后的土地权益转移,和地方增加的财政支出并不相联系,这也是影响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。因此需要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政策安排,能够推动转移农民有序退出土地权益,合理置换成市民权益。一般来说,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好,这些地区农民脱离土地权益的动力不大,城市户籍对这些人口吸引不大;边远地区农村人口比重较大,相应地区农民更多还是期望无区域及其他障碍地实现市民化。陈耀:城乡的问题现在关键是土地。边远地区、中小城市等周边农民进城后获得的收益和保障有明显改善,这些农民更多都愿意进城;大城市以上的城市周边多数农民则相对不愿放弃自身土地权益。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